上海建成全国最大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救护车一年出车81万次
日期:2018-11-20 03:35:18 浏览量:3275
“‘120’救了我的命!”
上海市民王老伯的这句感叹,源于不久前的一场“半夜惊魂”。
那天半夜,家住徐汇区东安二村的他突然感觉喘不过气、连连咳痰、脸色苍白、大汗淋漓、无法平躺,家人赶紧拨打120。
不到10分钟,徐汇滨江北急救分站的救护车赶到,急救医生顾晶立即让王老伯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原来,王老伯是慢阻肺患者,因天寒导致病情加重,引起呼吸和心脏衰竭,幸而及时送医院救治,转危为安。
“想到自己家附近就有一个救护车站点,觉得真安心。”王老伯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最新数据:通过连续三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上海全市新增急救分站32个。目前,全市急救分站总数达164个,覆盖16个区。全市有救护车907辆,年出车81万次,平均反应时间13.8分钟。
上海已构建全国规模最大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为市民密织一张坚实可靠的“生命安全救护网”。
“布网”,为更多生命争分夺秒
拯救王老伯的徐汇滨江北急救分站毗邻黄浦江,是2016年首批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之一。
徐汇滨江北急救分站。本文图片均来由上海市卫健委 提供
据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南区分中心负责人陈怡婕介绍,该急救分站每天有一辆24小时待命的急救车,一辆往返邻近各大医院的转院车,以及一辆用于康复出院专线962120的非急救车。急救车的日班出车量每天约12-15车次,夜班也有7-8车次,有效缩短急救覆盖半径。
伴随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上海院前急救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出台《关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及5个配套实施意见(简称“1+5”文件),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做好顶层设计,健全急救网络,优化运行模式,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水平。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介绍,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是市级统筹、统一规划,包括统一指挥调度、统一管理考核、统一建设标准。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分站结合城市医疗卫生用地优先设置,合理确定院前急救服务设施网络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卫生设施专项规划。通过连续三年实施“市政府实事项目”,上海针对全市范围的急救“空白点”,持续加强急救网络布点。
“这片区域居民呼叫点较多,因为这里‘老公房’多,老年人居住密集,而且这里又是上海四大商圈之一,人流集中,对院前急救需求较大——杨浦五角场急救分站因此而建。”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东区分中心主任周振告诉记者,五角场急救分站每月急救车出车量达500车次,这个建设在“寸土寸金”区域的急救分站,得到周边居民一致肯定。
松江石湖荡分站
在健全急救网络的同时,上海优化运行模式,进一步为急救“提速”——完善分类救护服务,在院前急救体系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非急救业务运营模式,为急救业务的分级救治腾出空间,提升急救服务效能。2018年4月,上海开通“962120”康复出院热线,截至目前服务约3万人次。
“我做急救医生20多年,亲身经历上海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巨大变化。”陈怡婕说,“从手写病历到电子病历,从听电话记录出车地址到GPS定位跟踪,乃至每一部车从接受任务到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每个节点都精确记录到秒……大数据时代,院前急救与时俱进。”
如今,通过加强院前急救基础设施、车辆装备、信息化等建设,“120”与上海全市多家三甲医院建立联动机制,探索将救护车上心电图等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同步传输至医院,实现院前院内智能化衔接,精确把握黄金救治时间,为更多生命争分夺秒。
“固网”,让急救力量源源不断
“记得2003年刚进单位时,觉得周围年轻同事好少,而现在,和我一样的医生越来越多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医生吴昕说。
因为纪录片《紧急救护120》,吴昕成了“网红”。不过,他更高兴的是院前急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理解和关注,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更有信心。
“一方面,年轻急救医生培养越来越重视。青年医师培养计划、美国AHA(心脏协会)培训等都为我的能力提升带来很大帮助。”吴昕说,“另一方面,通过绩效改革,我们的收入和医院医生的差距逐步缩小,这也让我们感到欣慰。”
目前,上海院前急救一线从业人员约2800多名,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急救体系发展的关键环节。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介绍,上海实施人员分级分类科学管理,优化人员结构和配置标准,科学合理设置岗位等级,并建立符合院前急救工作特点的收入分配机制,体现“按业绩取酬、优绩优酬”,绩效工资分配与职务、职称脱钩。通过绩效调整,一线急救医师待遇水平明显提高。
和吴昕一样因《紧急救护120》而“红”的,还有高年资急救医生姚明。今年50岁的他,对急救事业充满热情。节目播出后,他们出车时会被市民认出,并向他们翘起大拇指,一声“真棒”、一句“辛苦”都会让姚明深受感动,真切体会一名急救医生的价值所在。
“以前,急救医生在人们眼中就是搬运工。可这些年来,我们的设备、理念、技能越来越先进,社会对我们的了解也不断深入——‘120’医生不是搬运工,而是可以做很多救治病人的事。”姚明说,“当我们这一代‘老急救人’退休后,希望有越来越多更优秀的新鲜血液加入。有一支稳定的急救队伍,才能让急救事业发展得更好。”
在他看来,年轻急救医生培养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要让‘120’医生到医院里接受‘深度培训’,让他们了解救治过程,让他们参与急诊工作,他们才能对院前急救有更深刻的体会,这对他们将来的工作会有深远影响。”姚明说。
上海稳步推进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工作的同时,也正在健全院前院内联动的急救人才培养制度,完善临床医学院校教育与院前急救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同时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让急救力量可以源源不断。
金山亭林分站
到2020年,上海的急救分站预计将超过170个。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表示,上海将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力争通过明后两年(2019-2020年)努力,达到“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3.5公里、急救车辆数量每3万人1辆、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2分钟”的目标,让上海院前急救实现“全国服务量最大、服务半径最短、反应时间最快”,有效保障这座特大型国际城市的安全运行。
爱备护践行“爱护、保护、救护及有备无患”的企业法则。带着感情播种爱心,带着责任干出实效,将专业的院前救护理念与先进的产品方案带入万千家庭和企业。配备急救包、急救箱,为您的生命护航;配备急救包、急救箱,让生命多一分安全。幸运留给有备之人,爱备护“救”在您的身边。